
“地下延安高架”——走進北橫通道施工現場
“我們下‘地獄’,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下‘地域’”,面對地下幾十度的高溫作業環境,施工者開玩笑說
9月21日,由上海市土木工程牽頭,上海公路學會、上海城市科學研究會等8個學會聯合主辦的北橫通道參觀考察活動圓滿落幕,來自學會9家團體會員單位包括中國二十冶、同濟大學設計院、上海隧道公司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、上海會米策、上海聞鼎等共計2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動,旨在通過項目研討及參觀考察,普及傳播科學技術發展理念,已被列入全國重點科普日活動項目。
橫跨上海五個區的北橫通道是上海市內環內“三橫三縱”“井”字形通道的一部分,規劃范圍西起中環(北虹路),東至周家嘴路越江工程,采用地面、地下及少量高架的組合形式,全長約19.4km,是為支撐上海城市東西向主軸發展、服務中心城蘇州河以北區域沿線重點地區、分流延安高架交通、提高中心城東西向交通的可靠性而建。
整個北橫通道建設,采取高架、隧道和地面道路并行的設計方案,北橫通道建成后,將有效緩解上海市中心東西向車流的擁堵程度,它橫跨長寧、普陀、新靜安、黃浦、虹口、楊浦6個上海中心城區,涉及中山公園、曹家渡、長壽、靜安、上海火車站、蘇河灣、四川路、虹口濱江、楊浦科技園等10余個中心商務區,全長19.2公里,開挖難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
本次活動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原秘書長傅德明主持,下午1點半召開北橫通道項目介紹會,隧道公司北橫通道Ⅱ標項目總工肖曉春指出,北橫通道Ⅱ標為全地下段,是整個工程中難度最大的標段,全長約8000米。承擔地下掘進使命的超大直徑泥水氣平衡盾構“縱橫號”,直徑為15.56米,一舉突破上海盾構直徑紀錄。
肖曉春博士為大家科普了由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承擔的北橫通道Ⅱ標8公里的項目施工范圍、工程難度、綠色施工、科技創新、生態文明等,其中包括與蘇州河相關的施工方式:擦肩而過、相交而行、開膛破肚。同時還介紹了施工中的泥水分流系統、綠色施工、循環利用、變廢為寶等生態施工、四新技術中的明挖過蘇州河、FCEC拔樁、VMT導向系統、BIM系統的運用、實時監控系統等新技術。
公路學會黃承明副秘書長、航海學會羅斌主任、寶鋼的專業技術人員、航空學會的專家、會米策董青經理等紛紛在會上與肖博士進行了交流與互動,探尋北橫通道這一未知的領域與技術。會后,與會者參觀了模型室,肖博士結合模型又作了詳細講解,最后,所有人員乘車前往施工現場,觀看盾構推進過程及中央控制室運作情況。下午四點半活動圓滿結束,全體人員合影留念。
與會人員紛紛表示此次考察活動極具學習交流價值,第一次初探北橫通道施工現場,了解到北橫通道一線最新信息,從不同行業不同角度,探尋科學知識,了解這一偉大的工程背后建設者們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奉獻。通過參觀研討交流活動,普及傳播了先進科學技術,弘揚了四新技術,為上海的經濟發展、基礎設施建設,建設美麗中國,實施國家發展戰略做出努力。